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昆山弹响机器人变奏曲

大中型企业竞相实施“机器换人”激发新动能

商报讯(记者周倩茜)在昆山沪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从原料仓库到生产车间,随处可见机器人、机械手、自动化牵引车辆在高效作业;位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内的阳澄湖科技园内,送餐机器人“小兰”正在语音播报,为客人提供送餐服务;昆山市区的玉山福利院内,一位名叫“好博特”的机器人“护工”正借助“眼睛”观察着老人们的一举一动;在千灯镇西班牙工业园区,一条由奥可利电子有限公司添设的自动化生产线上马后,操作的员工人数只需要原来的五分之一,而产能却达到了传统产线的3倍……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,越来越多的昆山企业投身“机器换人”浪潮,实现自身华丽转身,催动“昆山制造”向“昆山智造”转变。

千灯镇西班牙工业园区的奥可利电子有限公司,是一家主要生产热电安全装置以及水暖器材的企业。在它的生产车间,可以看到两条截然不同的生产线。一边是传统的手工制作生产线,每条线需要大概15个工人;而另一边则是从原料添加到产品生产的全自动一体化生产线,只需要3个工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,而它的产能甚至达到了传统产线的3倍。据了解,过去两年,奥可利在千灯的科技研发设备更新上的投入大约是5千万元,但这只是一个开始,尝到了自动化产线带来的甜头,企业计划在未来几年把目前的手工产线全部更换成全自动产线。“公司在未来4年的计划是投入大概是1.5亿元。”说起“机器换人”的好处,奥可利质量与实验室经理高智博赞不绝口,“机器能减少用工,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,能明显提高工作效率,提升企业竞争力,高质量的产品也赢得客户青睐,市场份额逐年攀升……”然而,对于企业来说,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:相对于人工,昂贵的机器什么时候能回本?奥可利总经理 Igor Eceiza算了一笔账,引进新生产线后,车间里仅一条线便可减少12个工人,加上生产效率的成倍提升,投资新设备的钱很快就可以省回来了。

在昆山,会变“魔术”的企业不止奥克利电子有限公司一家。去年以来,富士康、纬创等170多家大中型企业实施“机器换人”,昆山全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201.3亿元,同比增长13.8%。其中,龙腾光电、启佳通讯、淳华科技、联滔电子、科森科技等一批企业完成技改投资超1亿元。昆山市机器人产业促进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,实施“机器换人”的背后,是企业不断增加技改投入,技术创新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。

位于周市镇的星派克智能装备(苏州)有限公司,机器轰鸣,人却寥寥。一整套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包装流水线在“秀”身手,码垛、开箱、分拣、抓取,整个过程都运用了智能机器人,而这项工作原本需要七八名工人。早在十年前,星派克公司就着手开箱机、装箱机等包装机械领域的探索。眼前这套自动化设备就是公司最新研发的,通过一个工业4.0MES 系统控制,不仅把整个自动化智能包装流水线串联起来,而且能通过手机APP远程监控或者是操作这条流水线,从而达到安全、高效的生产控制。“企业要保持竞争力离不开技术创新、工艺创新、管理创新,而通过机器换人项目进行装备更新,提高自动化、信息化水平,正是这些创新的重要载体。”星派克公司夏卫星介绍,星派克公司还与上海大学机械自动化系共建产学研基地,成立机器人实验室。

“机器换人”也让越来越多企业得到实惠。例如,富士康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机械手2000余台,每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。企业员工人数从高峰时期的8万多人下降到目前的4万人,产品从单一的计算机连接器扩展至精密模具、笔记本计算机、工业计算机、液晶电视、CNC设备、新能源等,目前集团正构建大数据分析中心,投建IOT物联网应用智能工厂。

政府的力度、企业的热情,两者相互作用,促使昆山市“机器换人”不断上演“速度与激情”。为加快企业“机器换人”步伐,一批含金量十足的举措和政策随之而来:制定扶持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措施;建立机器人产业基金,支持本地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小微成长型企业发展;建立投贷联动基金,解决本地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问题等。据悉,去年昆山对“机器换人”企业按项目设备投资额的5%—10%进行补贴。在去年完成200亿元技改的基础上,今年再对150个项目进行技术改造,企业投入182亿元。到“十三五”末,昆山将成为全国领先的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应用示范城市。